魚嘴(分水工程)、飛沙堰(溢洪排沙工程)及寶瓶口(引水工程)為都江堰的三大主體工程。
魚嘴分水堤形如彎月,前端扁平入水,形如魚的嘴巴,故名”魚嘴”。分水堤位於渠首頂端,迎著岷江波濤,巧妙地將河水分為內外兩江。外江是自然河道,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。內江是李冰率眾開鑿的河道,它把江水源源不斷的送往成都平原進行灌溉。具有神奇的”四六分水”功能。
這張照片可以明顯看出左邊外江的水往右邊內江的水流動,也就是在枯水期,依照水往低處流的原理,江水會選擇比較深邃的河道(也就是內江)流去。而洪氾時因為水量大,水位高,所以由江面寬度決定水流量多寡,內江窄小,外江寬廣,江水自然多數流往外江,因而達到“四六分水”的功能。
在這邊人超級多的,我們只能在人群縫隙中拍照。
於是到旁邊拍照
親吻魚嘴
跟比爸嘴嘟嘴
再跟岷江上的安瀾索橋合照。
榪槎及竹籠合起來形成一道臨時堤防。
豐沛的岷江,由遠方叢山峻嶺奔流而來。
堤壩
二王廟隱蔽在山林中,僅雄偉的正殿顯于外。
都江堰的介紹
因為到下一個景點還有一段距離,而且現在已經快中午12點了,為節省時間,我們坐觀光車。
觀光車售票亭及排隊涼亭
環保觀光電瓶車
坐在最後一排往後拍。
很快地差不多搭5分鐘就到了,然後走路經過一座橋。
來到了飛沙堰。
飛沙堰主要功能有三:一是枯水季節導水入堰。二是豐水季節進入內江的多餘水量。三是「排沙」。
排沙的原理,必須從前面的魚嘴先說起,然後再到後面的飛沙堰。
魚嘴,它的位置非常巧妙,正好處於河床彎道中間靠上一點點處。是凹沖凸淤,那麼左右兩邊水流的含沙量肯定是不一樣的。靠近凸岸(外江)的含沙量大,靠近凹岸(內江)的含沙量少。
飛沙堰,水流到這雖然已經排走了80%的沙子,但剩下的20%仍然是個大數字。這裏運用了兩個方法把沙子排乾淨。一方面,繼續用凹沖凸淤這個原理,沙子從飛沙堰排走。另一方面,因為河道變窄,水流變急,撞上了離堆,就是中間的那個小亭子那,產生了漩渦,利用離心力,把沙子從飛沙堰甩出去。
最後,進入寶瓶口的水流基本沒什麼沙子了。
因為飛沙堰高度不高,而且現在是豐水期,所以看不到,大約在紅線位置。
我們現在站著位置是人字堤的頂端,照片右邊河道較窄,水流變的湍急。左邊的河道較寬,匯流至外江。
左邊就是寶瓶口-玉壘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鑿開的缺口,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,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,故名寶瓶口。
右邊是離堆-因與玉壘山體相離,故名離堆。
中間為寒潭伏龍,其上方係伏龍觀。
近拍伏龍觀。
大陸小朋友開檔褲。
狗屎糖-吃狗屎糖,走狗屎運。
熊貓電瓶車
大陸導遊小霍(左邊粉紅衣服)
上廁所出來。
比爸偷拍我們。
在等待的空檔拍拍照。
倩宜加入我們
1
2
3
4
5
6
7
8
9
10